极具传奇色彩的“八卦龙头一捆竹”,你知道它的由来吗?
关注▲“紫砂壶文化”紫砂爱好者聚集地
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。”苏东坡在《于潜僧绿筠轩》中这样写到,直朴的语言中透着苏轼特有的豪迈。可见在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的心中竹占据着一份特殊的地位。
清 石涛(1630~1724)《灵台探梅图》纸本墨笔 97.5×50.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
当今社会温饱问题早已解决,对大多数人来说“竹”与“肉”的较量早已不值得一提。在古时的文人却大多对风雅之物总是有着特殊的感情,即使是身居陋室还想着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”
竹枝杆挺拔修长,四季青翠,经霜傲雪,倍受中国人,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喜爱。紫砂自古也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,自然也少不了竹的元素,以竹入壶,古以有之,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代制壶名将邵大亨首创的“八卦龙头一捆竹”。
邵大亨制八卦龙头一捆竹,现藏于南京博物院
壶型来历
关于“八卦龙头一捆竹”的来历,宜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:原本竹子是一种长在海里的植物。有一天东海龙王巡视四方,路过古阳羡(宜兴旧称),见到当地人生活艰苦,温饱都难以解决,但他们又都非常的淳朴善良。龙王于心不忍想要帮助他们,于是就叫自己的小儿子送一样既能用又能吃的东西给当地人民,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。
龙王的小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“竹”捆上一捆,绑在自己的龙角上带到了人间,由此宜兴南麓的山上长出了一片片的竹林。竹子浑身都是宝,不仅竹笋可以食用,竹子本身也可以制成各种生活用品,从此竹和宜兴百姓的生活变得密不可分。“八卦龙头一捆竹”就是邵大亨根据这一传说创作出来的。
宫廷御制
“八卦龙头一捆竹”不仅是珍宝级紫砂壶,更是极为罕见的清宫御制紫砂器,公元1826年(道光六年),道光帝平定张格尔叛乱,正是意气风发之时,于是吩咐内务府置办礼器,庆祝功绩。内务府奉上数百器皿,道光帝皆不满意,唯有邵大亨的“八卦龙头一捆竹”,以64根竹节围合壶身,太极八卦为纽盖,将易经64卦象收于一壶中,正可谓“天下乾坤,一壶掌握。”道光帝得之分外的满意,大加赞赏。
不仅古人喜以竹入壶,在紫砂繁荣发展的当代,竹元素的加入形式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。贴花这一装饰技艺,要求匠人对泥性熟练的把握,在贴花时要一气呵成,若贴上再取下就会破坏整个壶身。好的贴花竹叶,必定是枝节有力,叶片凌展,脉络分明,竹子像是自然生长在茶壶上一样。
富竹壶
紫砂陶刻与一般的刻绘不一样,紫砂不同泥料的泥性皆不同,刻绘紫砂壶要结合泥料与壶型来设计刻刀力度与走向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刻绘匠人总是喜刻“竹枝图”,寓意节节高。以刀代表,以壶作纸,刀笔如墨,运筹间把竹的灵动,竹的高洁,尽显于一壶。
滚滚长江东逝水,距离道光帝的那一声赞叹已近200年。中国文人对“竹元素”紫砂壶的喜爱之情却是不减分毫,在下一个200年中一定还会有无数的佳作涌现。